最新公告
  • 欢迎您光临范文专家站,一个优质的范文模板文案基地。欢迎加入VIP
  • 高三数学上册知识点_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最新

    正文概述    2025-05-17 12:40:49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欢迎大家分享。

    1

    1、数列的定义、分类与通项公式

    (1)数列的定义:

    ①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

    ②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2)数列的分类:

    分类标准类型满足条件

    项数有穷数列项数有限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

    项与项间的大小关系递增数列an+1>an其中n∈N

    递减数列an+1

    高三数学几何知识点总结

    常数列an+1=an

    (3)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an}的首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它的前一项an—1(n≥2)(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数列的递推公式。

    3、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1)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一个数列不仅与构成它的“数”有关,而且还与这些“数”的排列顺序有关,这有别于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因此,若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两个数列。

    (2)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而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出现,这也是数列与数集的区别。

    4、数列的函数特征

    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_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的特殊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的函数解析式,即f(n)=an(n∈N_。

    师德师风优秀典型心得体会

    2

    (1)先看“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当命题“若p则q”为真时,可表示为p=>q,则我们称p为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里由p=>q,得出p为q的充分条件是容易理解的。

    教师个人述职报告

    但为什么说q是p的必要条件呢?

    事实上,与“p=>q”等价的逆否命题是“非q=>非p”。它的意思是:若q不成立,则p一定不成立。这就是说,q对于p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是必要的。

    (2)再看“充要条件”

    若有p=>q,同时q=>p,则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简称为p是q的充要条件。记作p<=>q

    (3)定义与充要条件

    数学中,只有A是B的充要条件时,才用A去定义B,因此每个定义中都包含一个充要条件。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一定义就是说,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是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显然,一个定理如果有逆定理,那么定理、逆定理合在一起,可以用一个含有充要条件的语句来表示。

    “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4)一般地,定义中的条件都是充要条件,判定定理中的.条件都是充分条件,性质定理中的“结论”都可作为必要条件。

    3

    三角函数

    注意归一公式、诱导公式的正确性

    数列题

    1.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时,最后下结论时要写上以谁为首项,谁为公差「公比」的等差「等比」数列;

    2.最后一问证明不等式成立时,如果一端是常数,另一端是含有n的式子时,一般考虑用放缩法;如果两端都是含n的式子,一般考虑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时,当n=k+1时,一定利用上n=k时的假设,否则不正确。利用上假设后,如何把当前的式子转化到目标式子,一般进行适当的放缩,这一点是有难度的。简洁的方法是,用当前的式子减去目标式子,看符号,得到目标式子,下结论时一定写上综上:由①②得证;

    3.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构造函数,利用函数单调性很简单

    立体几何题

    1.证明线面位置关系,一般不需要去建系,更简单;

    2.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存在性问题、几何体的高、表面积、体积等问题时,要建系;

    3.注意向量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范围」与所求角的余弦值「范围」的关系。

    概率问题

    1.搞清随机试验包含的所有基本事件和所求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2.搞清是什么概率模型,套用哪个公式;

    3.记准均值、方差、标准差公式;

    4.求概率时,正难则反「根据p1+p2+...+pn=1」;5.注意计数时利用列举、树图等基本方法;6.注意放回抽样,不放回抽样;

    4

    (1)先看“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当命题“若p则q”为真时,可表示为p=>q,则我们称p为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里由p=>q,得出p为q的充分条件是容易理解的。

    仓库文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但为什么说q是p的必要条件呢?

    事实上,与“p=>q”等价的逆否命题是“非q=>非p”。它的意思是:若q不成立,则p一定不成立。这就是说,q对于p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是必要的。

    (2)再看“充要条件”

    若有p=>q,同时q=>p,则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简称为p是q的充要条件。记作p<=>q

    (3)定义与充要条件

    数学中,只有A是B的充要条件时,才用A去定义B,因此每个定义中都包含一个充要条件。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一定义就是说,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是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显然,一个定理如果有逆定理,那么定理、逆定理合在一起,可以用一个含有充要条件的语句来表示。

    “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4)一般地,定义中的条件都是充要条件,判定定理中的条件都是充分条件,性质定理中的“结论”都可作为必要条件。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最新5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最新6

    一个推导

    利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a1+a1q+a1q2+…+a1qn—1,

    同乘q得:qSn=a1q+a1q2+a1q3+…+a1qn,

    两式相减得(1—q)Sn=a1—a1qn,∴Sn=(q≠1)。

    两个防范

    (1)由an+1=qan,q≠0并不能立即断言{an}为等比数列,还要验证a1≠0。

    (2)在运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必须注意对q=1与q≠1分类讨论,防止因忽略q=1这一特殊情形导致解题失误。

    三种方法

    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有:

    (1)定义法:若an+1/an=q(q为非零常数)或an/an—1=q(q为非零常数且n≥2且n∈N_,则{an}是等比数列。

    (2)中项公式法:在数列{an}中,an≠0且a=an·an+2(n∈N_,则数列{an}是等比数列。

    (3)通项公式法:若数列通项公式可写成an=c·qn(c,q均是不为0的常数,n∈N_,则{an}是等比数列。

    注:前两种方法也可用来证明一个数列为等比数列。

    星融丫范本范文网,一个优质的源码资源平台!
    星融丫范本范文网 » 高三数学上册知识点_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