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相与课文理解
《将相与》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与》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
遵循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
(1)扶读悟法。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最终通过学生的读和发言,总结出这样的结论: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的性格。这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扶读悟法。细读“完璧归赵”后,再进行分清因果的教学。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人物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加深对蔺相如形象的理解,同时掌握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完璧归赵”的情节和人物性格,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3)扶读悟法。细读“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并从中归纳出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这两个故事时,发现共同的特点:一是蔺相如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为得失所动;二是他机智勇敢,总是以正义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4)小组合作教学:将“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分成小组进行学习,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互相学习,同时加深对人物特点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来分析这些故事,如使用“先发现细节,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以及“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等。
(5)小组合作教学:将自学内容与课后题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具体的问题。例如,在完成“负荆请罪”这一任务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蔺相如为什么在“负荆请罪”中表现得如此机智?他如何知道“大有难”和“莫须有”是正确的?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分清因果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
3.品读欣赏,领悟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去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课文中心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例如,在分析“将相与”这一主题时,可以设问:“这三个故事是如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三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在描写人物性格方面所采取的手法进行思考,比如:作者是用哪些具体的动作、语言或叙述方式来表现蔺相如的人格特点的?这些手法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呢?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人物的特点。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对“将相与”的理解和体会写出来,这不仅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例如,在完成课后题5之后,可以请几位同学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们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将相与”的相关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学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