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朱自清散文春读后感四篇
今天,在绵绵春雨中,我读了现代文学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朱自清的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清新的文字、淡雅的风格,让我深深陶醉。阅读他的散文,不仅仅是眼看口读,更要用心去品味。
《春》里的春天是四季之首,繁花烂漫。山醒了,水醒了,小草醒了,花儿醒了,还有和风、细雨和城里乡下的老老少少,组成一幅美妙的春景。斑斓的色彩,芬芳的气息,宛转的曲子、笛声,强烈刺激着我们的感官。静的是物,动的是人;静的球开始滚动,动的风筝在飘荡;春天里的一切都仿佛有了生命。晴天也好,雨天也罢,风雨阴晴总相宜。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不着痕迹,朱自清为我们勾勒出一季如画的春天。文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草的生长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也向我们暗示,嫩绿的春天已在不知不觉中来到我们的身边。
《春》里春天象征着生机勃勃,寓意着美好的开端。只有春天的萌动,才有夏天的繁华,才有秋天的收获。“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期望。春天不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是变成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像刚落地的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还要“安静和平”,人、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朱自清的春天,就是一种幸福生活的象征。
朱自清不仅是一个散文家、学者,更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人士。他生活在旧中国,生活在战争和饥饿中。今天我们品读这些清秀精到、雅俗共赏的文章时,难道你仅仅认为很“优美”吗?而我却觉得还有一点“忧美”,隐隐的“忧郁忧患之美”。这么绝妙的天地人和谐的春天,对于生活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一种梦想,只能“盼望着,盼望着。
现在的人们养尊处优,已习惯了慵懒,对于美好的东西,经常是熟视无睹,而且常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春天和未来,我们只有好好学习、茁壮成长,才有祖国的的繁华和收获。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不能愧对“祖国春天”的称号,要让花开得更红更香,要让草长得更绿更广,为真正实现朱自清梦中的春天,添上浓重的一笔。
朱自清不仅是一个散文家、学者,更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人士。他生活在旧中国,生活在战争和饥饿中。当我们读《春》时,看到那些细腻而优美的文字,我开始思考: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在为这土地的成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即使在这样的困境面前,我们依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未来的美好更加璀璨.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当我们凝视这份春日的宁静与生机时,仿佛能感受到生命最本真的状态。每一朵绽放的花儿都像是春天里的一颗明珠,虽然显得微弱,却承载着太多美好的期待和希望。当它们在阳光下闪烁发光,为这温暖的天地增添一丝色彩,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生命的美好往往藏在一个个小小的细节之中。
朱自清以其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独特魅力。虽然他的文字曾被很多人解读为“白话美文的模范”,但在他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了对美的深刻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正如他笔下春天所展现的生机与美好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平凡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温暖与力量。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散文不仅记录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进步,更展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文章中,每一句都凝聚着作者的心声,每一行都传递着情感的共鸣。正如一位游子在归乡时所说:“我们只有好好学习、茁壮成长,才有祖国的繁华和收获。”这或许正是朱自清散文最深刻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