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兰诗出征
p《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p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以下是木兰诗出征,供参考。
木兰诗出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头(pèi)头,北市买长鞭。
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disabled爷娘唤女声,惟闻女叹息。
p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kè 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p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拓展:木兰诗相关知识
1、《本兰诗》怎样开始故事,写出木兰决定代父出征?怎样描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这样描写各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开始,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点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分。“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忽然停机不织,连声叹息,自然地引起爷娘的发问,引出木兰的回答。“昨夜见军帖,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决定代父从军。这段诗句,描写出机声唧唧,停机叹息,一问一答,极富生活实感;表现出木兰深明大义,再三考虑,毅然决定,代父出征。
2、《本兰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木兰行军的情景?
p)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p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有哪些艺术特点?
p)⑴ 这首诗巧妙地将现实中的悲剧转化为艺术上的喜剧。尽管木兰替父从军出于自愿,但实属迫不得已。作为一个女儿家,在军旅生活中的艰辛困苦,简直令常人难以想像。这含有浓重的悲剧气氛的故事,作者却写成了喜剧,诗中没有悲悲切切,没有愁苦之声,有的是英姿飒爽,清新刚健,结尾还很风趣幽默。
⑵ 略得当,布局合理。木兰一去十载有余,其间会有许多事情发生。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加以描写,而是集中描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的境况,归乡时家人的兴奋喜悦之情景和木兰恢复女儿本色的一系列行为。至于木兰的容貌,武艺,她如何化装打扮,全都略去不写。而木兰如何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英勇杀敌,作者仅以三组整齐的句子高度概括,写得简略。这样安排,能够更好地突出木兰奔忙的情态,木兰对父母亲人的真挚情意,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好地为诗歌的主题服务。
⑶ 终壮和优美,凝重和轻松有机结合。从风格上讲,本诗有的段落壮美,有的段落优美。两个“昨夜见军帖”六句表现了行军作战特有的雄壮悲凉,笔墨凝重,属于壮美类型;诗的结尾“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六句则表现为轻松活泼,属于优美类型。从人物个性上说,本文有刚柔相济的特点。木兰替父从军,其性格不是单一色彩的,她既有男子的刚毅勇武,又有少女的天真俏皮,不失女子本色。刚强与柔美两种性格在木兰身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木兰的形象也得到了多方面的立体展示,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⑥ 玄妙和优美,凝重和轻松有机结合。从风格上讲,本诗有的段落壮美,有的段落优美。对偶句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组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是对偶句。而“今夜见军帖”,六句则不是对偶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