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的印记散文随想
炙热的七月,一场大雨浇灭了这一季焦躁。雨渐小,天空仍有点点雨丝飘落,推门而出,一缕风携着雨丝的清凉拂过周身,心便融入这丝丝细雨中。
喜欢雨由来已久,想来那是很小很小的时候,大概只有六七岁吧,那时,还住在南方的一个小山村。父亲常年在外,哥哥姐姐在乡里上学,只有我与母亲相依相伴。母亲一个人干着女人的活,也干着本属于男人的活。母亲的身影总是忙碌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
母亲说:雨是龙王降给人间的甘露,应时滋润世间万物……我抬着小脑袋看呀看,云层太厚,终看不到龙王在天上布雨。母亲还说:在夏日的雷雨后有美丽的彩虹,如果哪天彩虹来咱们家水缸喝水,你用围裙蒙上它的头,它会为我们带来无尽的福禄。
我既满心期盼又有些害怕,在我懂事之前,终究没见到彩虹光临我们家的水缸。雨下了好一会儿,远处的山在烟雨中变得朦朦胧胧,像一幅水墨画,分外的美丽。雨中偶尔飞过一两只小鸟,就像五线谱中优雅的音符,划过眼前,留下几声悠远的叫声。
门前的水沟渐渐地漫了上来,路上的石板路也积起了一个个水洼。这时雨落在水洼中,溅起大大小小的水花,时高时低、时溢时落,此起彼伏像是在嬉戏一样。近处的水花调皮地飞进门来,跳到脸上、身上,我用手一抹,凉丝丝的;或伸着手去接一朵朵的水花,心中涌起无限欢喜。
可是大人们会把椅子向后挪了挪,只怕溅着。那雨花越溅越高、越溅越远,我们也向后再向后,门里的地面也打湿了一大片……附近的读书声忽大忽小地飘来。我童年关于雨的记忆便在这风声、雨声、读书声中渐渐飘远。
后来离开了小山村,也离开母亲,到城里读书,寄居在姐家。姐带着两个幼儿,相差不到两周岁,还得管着一家大小的吃喝拉撒,自然无暇顾及我。懵懵懵的年纪,在想念母亲、想念儿时的玩伴、想念那小小的山村中生出些许的孤单来。
那时的雨对我而言既爱又恨,恨的是它总是不请而至经常让我全身淋湿,爱的是我终于可以在雨中放飞我的思续。南方的天气就如小孩的脸,早上还阳光明媚,到晌午就乌云密布,然后倾盆的雨就铺天盖地而来,此时,正上课的我已听不到老师的讲课声了,心似乎跟雨飘佛在天地之间。
等到放学铃声响起,大多数人没带伞,仍然坐在座位上,等着雨停方走。很多时候这雨总是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们只好抱着书包,躬着身体,冲进雨中,此时我们就像是飞燕,随着雨点跳跃、窜动、躲闪。
到了一处没雨的檐下,停下来,站一会儿,然后又继续飞奔。等到家时,已淋成落汤鸡了,粘湿的头发,粘湿有衣裤,还有粘湿的布鞋及怀中微湿的书包。然后一大翻整理,匆匆吃过饭,我便坐在窗前,看着外面雨的世界,此时不受打扰、抛开课业、抛开念想,一心只与窗外的雨相对。
看着一朵朵缤纷的伞花开在街上;看着匆匆的行人走过窗前;看到街上的梧桐树被雨浇得更清翠;看到墙角不知名的花草在雨中摇曳;看到天迷朦一片;看到大地清新一片……此时常会想起高尔基的《海燕》,我的思想就如那只海燕,展翅盘旋,在细雨中翱翔。
而如今身在遥远的异乡,或是忙于工作与生活吧,这里的雨如我一样,只是匆匆过客,来的快去的也快,极少绵绵长长、淅淅沥沥地下。因此这么多年里间没太在意。今天正好闲在家里,又正好碰到一场清幽的雨,心中对雨的记忆突然复苏。走进雨中,一场雨隔开尘世的纷纷扰扰,一把伞让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随心地漫步雨中:看雨丝清清幽幽的落下;看来来往往的伞花飘过街面;看篱边的藤蔓婉约在雨中;看着天地一片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