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教学设计:跨栏动作的学习与提升
一、教学目标
- 理解跨栏动作的基本要求和技巧,掌握跨栏的动作规范。
-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跨越障碍的能力,培养节奏感。
- 培养跨栏技术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法与学法
- 激趣导入:结合篮球比赛的演讲活动,设计相关材料,引发兴趣。
- 案例分析:通过老布什的演讲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礼仪的重要性。
- 互动在线:设置情景剧表演环节,让学生实践并发表意见。
- 在线作业:展示违背文明礼仪的行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
- 激趣导入
- 播放篮球比赛的视频片段,展示选手的动作。
-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礼仪的重要性。
-
案例分析与讨论
- 介绍老布什的演讲材料,并引发小组讨论。
-
引出“仪容之美”层次,强调个人形象的重要性。
-
互动在线情景剧表演
-
学生表演跨栏动作,互相比拼,巩固所学内容。
-
在线作业分析
-
通过图片展示违反文明礼仪的行为,学生对比分析,总结错误之处。
-
小组竞赛与实践活动
- 展示违背文明礼仪的要求的图片,学生分组讨论并指出优缺点。
-
演讲比赛环节,提升学生的执行意识和技巧。
-
引思明理
-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
强调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的重要性。
-
学以致用与课后作业
- 学习跨栏技术视频,完成仪态训练。
- 观察学校演讲选手的仪容仪表,分析优点和不足。
四、板书设计
- 装饰板: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
- 内容:跨栏动作规范,身体素质提升,文明行为习惯
五、教学反思
- 教学亮点
- 通过情景剧表演、图片展示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
强调“仪容之美”层次,突出个人形象的重要性。
-
需要改进的地方
- 互动在线部分细节不明确(需指导具体的比拼内容)。
-
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制定更全面的教学目标。
-
后续计划
- 加强视频观看环节的配合,确保学生能够完整观看。
- 提前预习跨栏技术动作的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六、预期成果
- 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积极参与,身体素质提升。
- 通过互动活动和实践作业,个人礼仪修养得到显著提高。
教学设计亮点
- 贴近生活
-
结合篮球比赛的演讲活动,将跨栏技术与篮球运动结合,使学习更具趣味性。
-
多元教学形式
-
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表演和在线作业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环节设计清晰
-
包括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实践操作、总结提升等环节,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
理论与实践结合
- 强调理论知识(跨栏动作规范)与实际应用(身体素质提升),注重“教”和“学”的统一。
活动安排
- 活动时间:2025年4月1日 — 2025年4月6日
- 活动地点:学校篮球场
通过本设计,希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跨栏动作的技术和身体素质,培养他们从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的角度出发的个人礼仪修养。
这门课以“足球运动的基础知识”为核心,重点教授运球绕杆的动作技巧。以下是详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掌握基础动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足球中常见的运球绕杆动作,包括身体动作和球性配合。
- 提高传中的准确性:通过身体练习,学生能够准确传入球并完成传中。
- 培养协调性:帮助学生增强脚内侧和脚外侧的协调性,提升整体运动能力。
教学重点
- 运球绕杆动作要点:
- 踢出点的位置
- 踢向的目标球员
-
蹴在球上的位置
-
身体动作规范:
- 踢脚的姿势
- 踢法的节奏感
教学难点
- 动作灵活性:通过不同的传球点,学生需要调整脚内侧和脚外侧的动作。
- 传中障碍:避免因身体僵硬导致传不准。
教学方法
- 设疑导入法:
- 在课堂开始时,提问学生都喜欢哪些球星?如何让球从他们的脚进入?
-
通过这些疑问引入运球绕杆的概念。
-
节奏性训练:
- 提供一些韵律感的动作,帮助学生提高传中的节奏感。
-
使用配乐运动操(如伸展运动、下蹲运动)增强身体协调性。
-
分组合作:
-
每组练习一次运球绕杆动作,然后复盘讨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
示范视频与动作图片:
-
提供示范视频或动作图片,让学生观察清楚每个步骤。
-
身体动作提示:
- 给出具体的脚内侧和脚外侧脚法示例,如“支撑脚向前跨,踏在球的侧前”。
课堂流程
初始准备
- 预备活动:组织学生分组练习脚内侧运球。
- 配乐运动操:让学生熟悉韵律节奏。
基础动作教学
- 脚内侧运球:
- 踢出点在对方脚内侧的右侧。
- 接入点在对方脚外侧的左侧。
-
踢法:支撑脚向前跨,双脚踏在球上。
-
脚外侧运球:
- 踢出点在对方脚外侧的左侧。
- 接入点在对方脚内侧的右侧。
- 踢法:双脚踩在球上,膝盖保持垂直。
练习和复盘
- 分组练习:每组四个人一组,轮流传出一个球。
- 复盘: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评价方式
- 动作规范性:通过观察学生的脚内侧和脚外侧动作是否正确。
- 传中准确性:鼓励学生在练习时反复练习传入球并完成传中。
- 身体协调性:反馈学生的步伐是否一致,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反思
- 效果反馈: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熟练掌握运球绕杆动作。
- 反馈引导:及时表扬进步者,并给予适当鼓励和支持。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运球绕杆的动作技巧,提升传中的准确性并为后续传球比赛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息与知识库: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概述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内容,主要探讨了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并介绍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 学习目标:
- 知道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以及其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
-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退化程度。
-
掌握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及面临的威胁。
-
学习者特征分析:
- 初中阶段学生已接触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
学习者可能在知识水平和兴趣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能主动参与讨论并完成学习任务。
-
教学策略:
-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多媒体技术发挥主体作用。
-
结合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的互动,提升信息获取能力。
-
教具准备:
- 学校有网络教室和网页式课程资源支持。
- 提供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材料,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二、教学流程
- 问题导入
- 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
引出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并明确学习目标。
-
自主探究:
- 学生浏览网页内容,了解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
-
自主讨论,分享发现和观点,明确小组方案。
-
合作交流:
- 小组活动,分工协作,共同制定保护方案。
-
展示研究成果,形成集体共识。
-
课堂小结
-
总结关键知识点和重要原则,强调全球性和多学科视角的重要性。
-
课后实践:
- 给出具体建议书或网站访问建议,巩固学习成果。
三、教学资源
- 网页式课程件:提供丰富资料和互动活动,增强课堂趣味性。
- 多媒体网络教室:便于学生自由发言和网络交流,提升互动效果。
- 讨论与实践作业:促进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
四、教学评价
- 学习成果展示:学生根据网页内容分享观点,教师反馈并给予指导。
- 实践活动评价:通过建议书或网站访问记录评估学生的参与和贡献。
- 自我评价: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后,完成一份反思小纸条。
五、教学反思
- 互动性不足:网络课堂可能需要更多互动引导,避免学生被动接受。
- 技术要求高:网页式课程可能对部分设备需求较高,提升多媒体资源的适配性。
- 个性化学习: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完成课件内容,进一步优化自主学习环节。
六、总结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一堂互动性强、实践价值高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课堂和网页式课程件的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升信息获取能力。后续可以进一步优化互动环节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